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786篇
  免费   6348篇
  国内免费   4180篇
耳鼻咽喉   921篇
儿科学   1022篇
妇产科学   716篇
基础医学   5531篇
口腔科学   1603篇
临床医学   17237篇
内科学   10511篇
皮肤病学   1636篇
神经病学   2860篇
特种医学   50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2篇
外科学   8880篇
综合类   36551篇
预防医学   13212篇
眼科学   1303篇
药学   13772篇
  108篇
中国医学   14822篇
肿瘤学   3366篇
  2024年   468篇
  2023年   1717篇
  2022年   1953篇
  2021年   1822篇
  2020年   2359篇
  2019年   2594篇
  2018年   2645篇
  2017年   1606篇
  2016年   2139篇
  2015年   2250篇
  2014年   6622篇
  2013年   4904篇
  2012年   5489篇
  2011年   6157篇
  2010年   5680篇
  2009年   5763篇
  2008年   5571篇
  2007年   5927篇
  2006年   5968篇
  2005年   6134篇
  2004年   5313篇
  2003年   4842篇
  2002年   4179篇
  2001年   4053篇
  2000年   4437篇
  1999年   4287篇
  1998年   3874篇
  1997年   4014篇
  1996年   4047篇
  1995年   3525篇
  1994年   3180篇
  1993年   2376篇
  1992年   2307篇
  1991年   1992篇
  1990年   1659篇
  1989年   1527篇
  1988年   898篇
  1987年   750篇
  1986年   681篇
  1985年   619篇
  1984年   547篇
  1983年   451篇
  1982年   456篇
  1981年   356篇
  1980年   242篇
  1979年   178篇
  1978年   118篇
  1977年   64篇
  1965年   73篇
  1964年   6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测量心肌梗死兔心室短轴切面各室壁节段的应变参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断血流以构建动物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0min、6h、1周各时段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实验兔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应用QLAB软件测量实验兔左室圆周应变(CS)及径向应变(RS),观察超声心动图诊断指标变化,取出心脏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心梗兔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病理组织学检查共发现梗死节段63个,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共发现异常节段53个,符合率为84.1%(53/63);建模后6h室间隔运动幅度、EF、FS开始减低,且随时间的延长测值逐渐下降;建模后30min心梗兔左室前壁、前间隔径向应变值减低;建模后6h前壁、前间隔圆周应变值减低,与径向应变相比,其测值变化晚于径向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定量评价心脏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消除传统超声心动图仅能评价心脏整体室壁运动及心功能变化的缺点,二者结合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心肌梗死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实验以原代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为研究模型,以1‰ 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干预作为对照。应用WST-1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莱菔硫烷(5~100μmol/L)对原代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小管形成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析莱菔硫烷干预(10μmol/L)对原代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管腔生成、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Mito-Tracker Green FM染料标记线粒体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观察莱菔硫烷(10μmol/L)干预后线粒体形态学改变,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动态相关蛋白包括线粒体融合蛋白1/2、动力相关蛋白1表达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 5μmol/L莱菔硫烷干预24h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无显著影响,而 ≥ 10μmol/L 莱菔硫烷干预则抑制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活性,10、20、40、80、100μmol/L干预组抑制率分别为(17.82±5.80)%(P=0.009)、(35.33±6.26)%(P<0.001)、(65.29±4.26)%(P<0.001)、(66.82±3.94)%(P<0.001)及(68.05±2.54)%(P<0.001),IC50为38.15μmol/L。为避免过高干预剂量所致严重毒性效应,我们将选取10μmol/L作为主要干预剂量。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 莱菔硫烷干预显著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其中迁移能力降低了(42.98±9.21)%(P=0.018),而管腔样结构形成能力,包括管腔数量、节点数和管腔总长度则分别降低了(83.94±18.36)%(P=0.011)、(59.22±25.60)%(P=0.021)及(50.49±23.44)%(P=0.025)。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被莱菔硫烷抑制同时,伴有线粒体动态紊乱、线粒体裂变的发生。相对于对照组而言,10μmol/L 莱菔硫烷干预组线粒体网络数、纵横比显著减少(27.39±22.46)%(P=0.006)、(11.37±8.26)%(P<0.001),而圆度显著增加(11.97±12.07)%(P<0.001)。与此相对应的是,10μmol/L莱菔硫烷干预显著上调促裂变蛋白而抑制促融合蛋白表达,动力相关蛋白1表达相当于对照组的(1.71±0.039)倍(P<0.001),而线粒体融合蛋白1/2表达则分别相当于对照组的(59.30+1.50)%(P=0.006)和(74.75±11.84)%(P=0.031)。同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则相当于对照组的(65.66±9.49)%(P=0.003)。结论 莱菔硫烷具有抑制血管生成活性,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裂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是小G蛋白Rho家族的核心成员,在与GTP结合/活化状态和与GDP结合/失活状态之间循环切换,在复杂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中,发挥开关作用,调控细胞的微丝骨架结构,与细胞的生长、迁移和黏附等重要生物学行为事件关系密切。已有研究发现,CDC42在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明显上调表达,与肿瘤细胞的恶性演进密切相关,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围绕着CDC42在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侵袭迁移,以及代谢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是肿瘤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对此本文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04.
百草枯(PQ)中毒可致机体多脏器功能受损,其中最主要的受损靶器官是肺,其毒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迄今为止,仍缺乏特效解毒药,临床上主要以综合措施治疗为主。文章对PQ中毒机制及治疗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分析2007-2017年浙江省24 388例罕见病住院病例特征,为制定罕见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7年浙江省10家三级甲等(三甲)医院罕见病住院病例资料和各年度住院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罕见病病例共24 388例,占住院总例数的2.69‰(24 388/9 054 201),病例数居前3位的疾病类型依次为"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以及某些涉及免疫机能的异常"(占32.81%,8 001/24 388)、"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占24.87%,6 065/24 388)和"神经系统疾病"(占19.01%,4 635/24 388);2007-2017年罕见病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幅19.69%,而罕见病例数占同期住院总例数比例仅在2016-2017年明显上升,各类型罕见病时间分布呈不同特征;罕见病的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1.35:1(13 990/10 398),男女性别比最高的3类疾病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4.45:1,1 180/265)、"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3.51:1,281/80)和"神经系统疾病"(2.26:1,3 213/1 422);各年龄段罕见病类型、各类型罕见病年龄分布均呈不同特征;病例数居前10位的疾病占全部罕见病例数的53.55%(13 060/24 388),其中前3位疾病分别为成人粒细胞缺乏症(14.41%,3 515/24 388)、皮质基底核退化症(7.60%,1 854/24 388)和亨诺克-舍恩莱因紫癜(6.01%,1 466/24 388)。结论 本研究分析的浙江省2007-2017年24 388例罕见病住院病例的特征资料,是推动我国罕见病的研究、监测或登记数据库构建、制定防控策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7.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神经免疫通路,主要依靠乙酰胆碱与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表面上的α7nAchR相结合抑制促炎因子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防止组织损伤。α7nAchR是胆碱能递质的主要受体,在胆碱能抗炎通路中起关键作用。针刺治疗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针刺抗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针刺抗炎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该文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概述、α7nAchR结构及功能、α7nAchR的分布、α7nAchR在胆碱能抗炎通路的作用、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机制等方面对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探究针刺抗炎作用机制提供借鉴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探索符合阳明腑实证病程变化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高剂量组(14只)、模型中剂量组(12只)、模型低剂量组(10只)、治疗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附子、干姜、肉桂水煎剂灌胃[20 g/(kg·天)],正常组灌等量蒸馏水。实验第13日给予大鼠自身粪便混悬液灌胃,2 ml/只,2次/日,禁食不禁水。实验第15日正常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高剂量组腹腔注射脂多糖7 mg/kg,模型中剂量组注射5 mg/kg,模型低剂量组注射3 mg/kg,治疗组注射5mg/kg,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予以大承气汤(8.5 g/kg)每日2次灌胃,所有大鼠5天后处死。通过观察其体温、死亡率、白细胞计数、血浆LPS、小肠组织IL-6的含量,综合评价适合阳明腑实证病程研究的动物模型LPS适宜的注射剂量。结果造模成功后模型组、治疗组较正常组体温及血浆LPS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中IL-6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成功第5日模型中剂量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5)。结论综合实验大鼠体温、白细胞分类计数、死亡率、LPS含量及IL-6含量等因素综合考量,认为LPS注射剂量为5 mg/kg条件下造成的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动物模型有明显的疾病特征的同时可以耐受5日的病程观察期,可为该病病程变化研究提供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6至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手术切除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标本/活检病例6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37~75岁(平均约56岁)。1例患者属于T2期,5例患者属于T4期,CT及MRI示鼻腔鼻窦占位伴骨质破坏。镜下观察:肿瘤境界不清,基底样细胞型4例,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高核质比,细胞质稀少,呈巢状或片状分布于间质中;横纹肌样细胞型2例,肿瘤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6/6 INI1完全缺失,6/6弥漫强阳性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6/6均不表达S-100蛋白,6/6 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阴性,4/6部分表达p63,1/5部分表达突触素,1/5部分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范围30%~70%。5例患者随访1~26个月,其中1例因广泛转移死亡,1例复发,2例淋巴结转移,1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失访。结论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快,预后差,组织形态主要为基底样细胞型和横纹肌样细胞型,细胞核INI1完全缺失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